呂洞賓是道教中的神仙,与太上老君、扁鹊、八仙等齐名。故事中,他多次下凡救助百姓,以及与一些主角进行有趣的互动。其中最为著名的事迹过于‘呂洞賓三戲白牡丹’。这个传说自代以来泛流传于民间,成为了民间戏曲和评话的重要题材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和读者。
洞宾三戏白牡丹
据传说,某年春天,在江南的一个庙里燃起三支香,三味真火烧开了一个棕色罐子,呂洞賓便从中飞出,骑着青毛马往汉中州方向而去。途中,他遇到放羊的白牡丹匹夫,便问及此地是否有女儿。匹夫指出一座山上长了多白牡丹,誉为白牡丹观,而他有一女名为白牡丹,十分美丽动人。
呂洞賓听闻后,便饮登山,独自一人走到了高危峭壁之上,折下一枝白牡丹,回到客栈后,将其插在茶杯中,点评其形状、香味、姿态等特征。意外惹怒了白牡丹,她自封为王,拒绝了呂洞賓所赠的金饼香囊,不加以理会。呂洞賓不以为动,再过几天,便化装为问花客,来到白牡丹府上,由白牡丹女祖先接待,再次献上金饼香囊,但还是遭到了冷眼相待。
第三次,呂洞賓变为工,打造了一只磁盆,上画各种动物,叩开白牡丹府门,将磁盆赠于白牡丹,破解白牡丹困惑。此后,白牡丹见了呂洞賓更加亲近,二人约定婚姻,共结连理。
洞宾三戏白牡丹原文
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原文保存较完整,目前有清代清稗类钞本和民国的上海国庆序本两种版本。其中清稗类钞本文字详尽,较为可靠。以下是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原文:
一日,呂神仙游至会稽山,见前去游离者甚多,或携幼,或担可以行者,亦有病者,探问皆谓:‘上山挂紫陌看花,胜过林觅桃远’。神仙深感独上高山并无异样,于是神变为上古好钓者,披蓑叠褐,以竿为君,绕山而下,偶遇一老羊人,谓之曰:‘此去是否有白牡丹一可应者’。人闻之,笑曰:‘白牡丹本伶俐,不然何能上天,公今何往’。神曰:‘问罢’!向山而去。
遥见漠漠红云间,有白色繁花似雪飞。即标枪定向,飘然落至花上。独立花前,背手岸然而立。首以观,迓风招展,自由轻盈之态,情逸致之韵。忽有花瓣落喷鼻中,芳香满怀。定睛一看,花中全是人影。然现出,一位女仙,剪烛倚窗而立。神愕然失色。女曰:‘何人胆大如斯,敢破吾禁地,如非上天所使,速速领罚’?神曰:‘命已下,当引走’。女乃问公所往,神以州西湖游钓为由,又採摘三枝白牡丹而去,女送下山而别。
至客店饮饮,将白牡丹插茶杯中,吸其香,吮其汁,其膻味独特,十之七八。于是琢磨造型,点评刹车,急需炮制偏方以破瓶颈。女守者讶之,不觉自晕,料非匠氏,下山觅困。神又大喜,纵马飞追,花前降低,亲入庙中坐下,行尽礼节,将花枝赠之。女皓齿长揖,柔声细语,始明欲与为良侣。
洞宾三戏白牡丹坠子
评花坠子是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流行曲目之一。坠子的结构类似于说唱,出现了多个人物。民间艺人常用坠子讲述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故事,来寓教于乐。以下是坠子中的描写:
牙板唱
没有后来的夜来香,白茶香,朝来向。梨花码丝竹,短芙蓉笑,坠西去,碧云日暮,艳阳当头,风箱一闭,横笛不响,匣笛好,这样生活都!
哑唱
宝剑平安,花影斜照,梧桐树下,漏长如箭,衣袖轻翻听得断肠声,悠悠雨帘望夜潮,赤壁重楼一千尺,晴川绮席十二层。
洞宾三戏白牡丹大豉
传说白牡丹所居之地,有一井口藏有一坨泥,略黄无味,只因当地称之为‘麻豆儿’,故称为‘大豉’。白牡丹突生巨疑,令人詮求难绝,谁为其争功高抗,只有呂仙仔细描绘‘大豉’的种种含义,勇夺Raiow。
洞宾三戏白牡丹故事
呂洞賓三戲白牡丹是道教传说中的优雅故事,以喜剧形式表现出神仙和凡人之间人性、情感的共鸣。其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感,喜怒哀乐交织,让人耳目一新。故事也展现出先哲的深邃思考和以诙谐手法传达的哲学。
此外,呂洞賓三戲白牡丹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,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,也启发着民间艺人的演绎以及大观众的思考。从中可以看到,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,其内核深刻、表现形式多样,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,也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感悟,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,认识世界,认识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