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天气网讯 今年的华西秋雨于8月25日早早开启,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重庆等地部分地区雨量已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,一些地方甚至打破了同期雨量最多纪录。9月23日前,华西地区仍会降雨频繁,四川、陕西等地需警惕极端降雨致灾。看似缠绵、温婉的秋雨为何也暗藏破坏力?华西秋雨为何总喜欢夜间出没?中国天气网特别推出“天气档案馆”之华西秋雨篇,一起来听听它的自白。
大家好,我是华西秋雨,俗称“秋淋”、“秋绵雨”。我是一位擅长用雨作画的灵魂画手,大多数时候我喜欢耐下心来,用“工笔细雨”慢慢渲染整个秋天,尤其喜爱夜间创作。
我的创作主场位于华西一带,主要是在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宁夏南部、甘肃东部和南部、陕西南部及湖南西部、湖北西部等地。当副热带高压将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不断输送到华西地区时,我以此为“墨”;同时,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北侧长驱直下,我便以此为“笔”。两者频频交汇,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,绘制成了一幅华西秋雨长卷。
一般来说,9月到11月是我灵感爆发、集中创作的时间,挥洒秋雨笔墨的时间少则半月,多则三个月。有时灵感来得早,8月下旬我便提笔创作;有时又意犹未尽,直至11月下旬才缓缓落笔。
虽然每年的集中创作期有限,但我很有耐心,总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潜心打磨。例如2019年,我从8月27日便开始挥毫,一直到11月30日才停笔,历时95天,完成了1961年以来耗时最长的华西秋雨之作。
当然,我也并非年年才思泉涌。若逢灵感稀缺,创作便陷入瓶颈,雨日就会少得可怜。例如1970年,我只给华西地区带来了16天的秋雨,创作灵感便枯竭了,最后只能草草收场。
艺术家往往在夜间容易迸发灵感,我也不例外。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说的就是我偏爱夜间创作的特点。尤其在雅安、成都、康定、重庆、贵阳、武都等地,60%以上的时间我都是夜间创作。
为何我偏爱夜间出没?这跟我的创作主场特殊的盆地地形有很大关系。当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,容易滞留其中,遇到山地抬升便形成云层。到了夜间,云层上面快速降温,冷空气流向谷底,促使盆地内较轻的暖空气上升,上冷下暖的结构很容易触发对流,夜雨便频繁出现。
说了半天,还没有介绍我的性格。自古以来,人们对我的印象大多是“温婉的”、“缠绵的”,这也确实是我常有的样子。在我的主场中,甘肃武都和天水、宁夏固原中雨及以下的日数占常年华西秋雨日数的97%以上,而贵阳、重庆、西安等地也都超过93%,大雨及以上日数均不足10%,因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浸润在我的“工笔细雨”中。
但这不代表我的脾气一直都温和。当强盛而持续的南方暖湿气流与活跃的北方冷空气交汇激烈时,我便会展现出暴躁的一面,降下“挥毫大雨”,甚至“泼墨暴雨”,可能引发秋汛,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。
例如2021年,那年我的创作期总共历时77天,降下了总量达379.9毫米的秋雨,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次,十分不幸地引发了较罕见的秋汛。据不完全统计,当年我的“肆意挥洒”造成了四川省100多万人受灾,非常抱歉。
不过,身为一名灵魂画手,我也能为大自然做出很多美的贡献。我可以充当大地滋养师,为干旱的土地带来滋润,增加水库蓄水,为第二年的春耕储备宝贵的水资源;我还可以化身氛围感大师,用细雨和薄雾为华西地区勾勒独有的诗意,催生出秦岭、峨眉山、光雾山等地漫山遍野的红叶景观。
看到这里,你有没有更了解我?一个缠绵又多面的夜雨画手。这个秋天,希望我的创作能多多带来美的感受,但也希望你们能够做好防范秋汛的准备。(策划/王雯雯 设计/魏来 刘红欣 数据支持/唐晓静 张斌 审核/张慧 刘文静 余晓芬 陈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