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天气网讯 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”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取“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”之意。虽然此时,我国大部地区仍处于炎热的夏季,但全国平均气温已经开始下降,东北、西北一些地区秋意渐起。随着暑热的下沉和收敛,自然万物也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收获。人们常以贴秋膘、啃秋、晒秋、祭土地神等习俗来适应季节变化和庆祝丰收。
古时候,人们会在立秋日称体重,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,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,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,经历“苦夏”的人们大多会变瘦,于是就有了“贴秋膘”一说。在立秋时,人们通过吃肉把夏天身上掉的“膘”重新补回。
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“啃秋”,人们会在立秋日吃瓜,表达“啃下酷夏、迎接秋爽”的愿望,意在借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。人们还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。清朝张焘的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
在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有“晒秋”的习俗,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、自家窗台和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,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。
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立秋时节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。在古代,人们除了将立秋视作天气变化的标志之外,还将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,农民要在秋社日对土地神进行祭拜,以庆祝丰收,求得土地神的庇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