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三五”气象预报实现预期目标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

2020-12-01 11:13:09 来源: 中国气象报社  

11月30日,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,“十三五”期间,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的全国气象预报业务格局构建完成,为气象防灾减灾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经第三方评估,“十三五”期间气象预报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,预期目标已经实现。

五年来,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,与“十二五”期间相比,常规要素短期预报准确率平均提升2.28%,气温和降水月预测评分提高2分,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3.5%。2020年,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%,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,创历史新高;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65公里,为历史最好成绩,稳居国际先进行列;提前6个月的ENSO预测技巧达到0.8,MJO预测技巧超过20天,接近世界先进水平。

中国气象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,赋能经济社会发展,在防灾减灾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、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效益。全国2474个县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成,多尺度流域面雨量估测预报业务精细到4254个中小流域,中小河流洪水、山洪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实现逐小时更新。20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审批,1700余项城市规划、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,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预报一体化平台建成,网格化环境气象影响评价业务建立,PM2.5、臭氧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提高到15天。天气预报覆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243个城市,面向1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气象卫星资料。

预报能力的提升,源自技术的进步。这五年,完整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形成,集约高效的实况业务体系基本建立,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趋于成熟。如今,我国GRAPES全球模式分辨率达25公里,区域模式分辨率达3公里;全球气候模式分辨率达到45公里,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达到10公里至30公里。集约高效的实况业务体系基本建立,并在预报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。智能网格预报正式业务运行,30天内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5公里,24小时预报时间分辨率精细到1小时,中国成为实现数字化网格预报的少数国家;气候预测业务完成以模式为基础、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客观化转变。

在技术进步的同时,气象预报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革。继经验预报、传统预报之后,气象预报进入智能预报时代。站点预报向网格预报业务迭代,全国智能网格预报“一张网”形成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预报中得以有效应用。技术进步还将预报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,从“勤耕作”向“重技术”转变,从“辛苦型”向“效率型”转变。

五年来,气象预报领域创新引领发展理念不断深化,研究型业务建设推动科研业务融合发展,引领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。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,在建立稳定有序人才梯队的同时,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。(作者:刘钊 谷星月 来源:中国气象报社)

加载全文
分享到:

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

没有更多啦 ~
没有更多啦 ~
没有更多啦 ~
放到
桌面
反馈
×